泰安罹患宫腔粘连,应该选择怎么
本文已为 位患者解决了妇科相关疾病的疑问 点击免费咨询医生罹患宫腔粘连,应该选择怎么样的治疗呢?
门诊里经常遇到“宫腔粘连”的患者,有的因为不孕不育、月经量减少、闭经等症状来诊;有的是在外院已经确诊、甚至做了宫腔粘连分离手术,但月经量并没有改善,怀孕也屡试屡败;特别是还有一些已经做了2次、3次甚至更多次手术症状也没有好转的患者更是抱着焦虑不安、急盼治愈的心情前来求治…
统计资料显示,宫腔粘连在我国发病率高居世界之首,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育和导致月经量过少甚至闭经的重要原因。文献报道,有多次人工流产、刮宫手术史的患者,宫腔粘连的发生率高达30%。
宫腔黏连怎么治疗呢?宫腔粘连是子宫内膜损伤引起的子宫腔形态学破坏,一经临床诊断应该选择怎么样的治疗呢?
临床上对于确诊为宫腔粘连的患者,不论是初次诊断,或是之前已经做过宫腔粘连分离手术的,在选择手术治疗之前都应结合患者的年龄、生育愿望、月经量以及粘连程度和残留内膜的多少进行综合分析,做出适合病人实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宫腔镜粘连分离手术
通过宫腔镜实施的宫腔粘连分离手术是治疗宫腔粘连的首选方法。因为宫腔镜可以在直视下对子宫腔的形态特征进行全面观察,在明确粘连的部位、范围与性质之后,进行有针对性的手术分离。
同时还可以评估双侧输卵管开口的形态与功能,为后续生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。比如对于手术中发现双侧输卵管开口清晰可见的患者,术后可以指导患者受孕;而对于即使恢复了宫腔形态仍不能暴露输卵管开口的患者,则建议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帮助其怀孕。
手术治疗有哪些局限
我们可以把子宫和内膜比喻为“花盆”与“泥土”的关系,刮宫损伤子宫内膜,就如同将花盆里的泥土刮走一样,剩下的子宫就像缺少沃土(内膜)的花盆,是很难接受种子的植入、发芽与生长的。
随着刮宫次数的增多,“花盆”里的“泥土”就会越来越少,甚至有些患者的子宫腔完全没有“泥土”(内膜)粘连封闭了,此时可以想象,即使医生实施了宫腔粘连分离手术,但损伤和被破坏的内膜是不能够通过手术就“长”起来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经手术分离的子宫腔创面由于缺乏内膜的覆盖,很可能再次形成粘连。
文献报道,重度宫腔粘连接受分离手术后,再粘连的几率高达40%-60%,这也是目前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后疗效不满意的原因之一。
如何预防再粘连形成
通过手术恢复宫腔形态是治疗的第一步,术后再粘连的预防以及损伤内膜的修复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预防再粘连形成方法包括:物理屏障,如宫腔支撑球囊;药物屏障,如生物胶类物质等,这些方法都是通过阻隔手术后创面贴附,使创面渗出形成的纤维素样物质不能沉积形成粘连。
与此同时,还要应用雌、孕激素等药物促进残存内膜生长,进行创面修复;还有一些药物和物理方法可以改善子宫肌层与内膜血运,例如阿司匹林与仿生物电刺激等,也能有助于子宫内膜生长。
需要提出注意的是,上述措施只是预防术后再次粘连的辅助手段,很多重度粘连的患者,由于内膜破坏过于严重,即使接受了手术和上述辅助治疗,再次宫腔粘连的结局依然不可幸免。
宫腔粘连是“人为”造成的疾病,重度宫腔粘连直接破坏患者的生理与生育功能,目前的治疗效果不能完全尽如人意。在此,呼吁育龄期女性朋友做好生育与避孕,在没有要宝宝计划时采取安全措施,避免计划外怀孕与人工流产,远离宫腔粘连的危害,关爱自身健康。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进入在线咨询,妇科相关问题,有问必答!